說到茴香,多數(shù)揚州人想到的是,初生長出來茴香碧綠清香,可做成包子、餃子等面食點心的餡料,長成的果實與花椒、八角、桂皮、丁香等調料湊一起就是制作老鵝、熟牛肉等鹵制食品的常用調料。“茴香是一味中藥,有溫腎散寒,和胃理氣功效,治寒疝,少腹冷痛,腎虛腰痛,胃痛,嘔吐,干、濕腳氣。”揚州市中醫(yī)院主任中醫(yī)師高鵬說。
揚州鹵制品中的必備
可除肉中臭氣,重新添香
在揚州,種類豐富、鮮香美味的鹵制品是人們飲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而茴香自古以來都是烹制鹵制品時必放的調料之一。先說說袁枚《隨園食單》關注菜肴有豬里脊肉、雞圓、紅煨鰻等。
“紅煨鰻”,鰻魚用酒、水煨爛,加甜醬代秋油,入鍋收湯煨干,加茴香大料起鍋。有三病宜戒者:一皮有皺紋,皮便不酥;一肉散碗中,箸夾不起;一早下鹽豉,入口不化。
再說說,揚州美食三頭宴中的“扒燒整豬頭”。揚州知名作家王資鑫曾多次在不同的文章中提到三頭宴的烹制方法,尤其是“扒燒整豬頭”,更是筆墨細膩生動,令讀者垂涎三尺。
“一顆大大的豬頭,先以松香燒融豬臉,然后拔茸,剖臉、洗鼻、挖腦、剔骨、切腮、分腭、取淋、摘眼、薰臉,十道功夫完畢后,焯水去腥,進入扒燒。調料得當,火候精確,蔥、醬、蒜、八角、花椒、大醬、冰糖、黃酒、茴香在文火中,潤物細無聲,滲透豬頭,那香味烈烈轟轟,繞梁不去……”茴香能除肉中臭氣,使之重新添香,所以得名“茴(回)香”。
莖葉清炒,果實調味
揚州百姓餐桌上的“常客”
除卻鹵制品,揚州人還有各種吃茴香的方式。春末夏初才長出來的茴香吃的是鮮。“清炒或者和肉糜和在一起調包子或餃子餡,吃得滿口香。”家住沙頭鎮(zhèn)晨興村的60多歲的王大媽指著長勢正旺的茴香說。在村里有,有好多人家都在家前屋后種上一排邊,等茴香開花結果,人們則吃它的味了。比如魯迅先生文章《孔乙己》中的茴香豆,82歲的老揚州張鴻也會做。他說,冬天,他會用泡發(fā)了的干蠶豆加茴香煮。“事先在蠶豆皮上劃個口子,煮熟了蠶豆開了花,這大約就是紹興咸亨酒店‘孔乙己’們的美味吧!”
60多歲的老揚州聶世平,曾在《揚州飲食與歇后語》中,提到一則歇后語——“屋檐下的草混——風魚 ”。他說,《調鼎集》上介紹了古代揚州人如何做風魚的——“魚治凈,不去鱗,每斤用鹽四五錢,腌七日取起拖干,加川椒、茴香、炒鹽擦透魚腹內外,用紙裹麻皮編扎,懸當風處,腹內入料須多。魚懸當風處,尾向上頭垂下,久之不油奩。”作為重要的調味品,茴香自然少不了。
58歲的張靜常給家人煮茶葉蛋。“雞蛋洗凈后,放入茶葉、八角、茴香、鹽、醬油……”張靜說,這是幼時看奶奶這樣煮的,自己長大后也這么煮。“小茴香味重,煮出來的蛋好吃。”
藥食同源,促進消化
有溫腎散寒,和胃理氣功效
藥食同源。高鵬表示,茴香放入食物,本是調味,但因其主要含揮發(fā)油等成分,包括茴香醚、茴香酮、檸檬烯茴香醛等,能刺激胃腸神經血管,促進消化液分泌,增加胃腸蠕動,排除積存的氣體,所以有健胃、行氣的功效;有時胃腸蠕動在興奮后又會降低,因而有助于緩解痙攣、減輕疼痛。
據(jù)介紹,入藥的為小茴香,性溫味辛,溫腎散寒,和胃理氣。治寒疝,少腹冷痛,腎虛腰痛,胃痛,嘔吐,干、濕腳氣等功效,其藥用在歷代醫(yī)書均有記載。如《千金食治》:主蛇咬瘡久不瘥,搗敷之。又治九種瘺;《唐本草》:主諸瘺、霍亂及蛇傷; 《開寶本草》:主膀胱、腎間冷氣及盲腸氣,調中止痛,嘔吐……
需要注意的是,小茴香也有一定的禁忌,實熱、虛火者不宜。“由于多食茴香會有損傷視力的副作用產生,不宜短期大量使用。而性燥熱,較適合虛寒體質食之,每次食用的量也不宜過多。”高鵬提醒。
高鵬 主任中醫(yī)師
擅長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肺癌、胃癌、食道癌、乳腺癌、腸癌等惡性腫瘤,擅長化療、熱療、生物治療、免疫治療等。
門診時間:周一、三、五上午(腫瘤內科門診),周三下午(名醫(yī)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