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天追完一部劇,總共睡了幾小時;整天待在空調房里,熬夜打游戲……各市區(qū)醫(yī)院中醫(yī)針灸推拿科接診量倍增,其中一大半的患者患了同一種病——面癱。“每天有近百個患者來治療。”市中醫(yī)院針灸科副主任、副主任中醫(yī)師張晨靜說。
兩天追完一部熱播劇30歲媽媽面癱了
張主任介紹,前來治療面癱的患者中,以中青年人為主。其中有兩個病例,她印象特別深刻。
一個是30出頭的女性,她是一名全職媽媽,除了日常家務和照顧孩子外,她每天做得最多的事,就是手機追劇。“最近有一部40多集的熱播職場劇,她兩天時間就全部追完了。”張主任說,女人當時口眼歪斜,不能正常刷牙、進食,她嚇壞了,趕緊前往我院針灸科進行治療。一問其病史,說兩天只睡了幾個小時。“她的面癱就是因為過度疲勞引起的。”
另一個是30多歲的年輕教師。暑假期間,父母、妻子帶娃做飯,他宅在家里除了完成教學任務,就是看電視、上上網。張主任詢問其病史得知,這位先生特別怕熱,整天待在空調房里。“貪涼,空調風直吹,加上熬夜,他就面癱了。”這位先生當時感覺面部有些麻木,但也沒太在意,還是繼續(xù)熬夜,飲食也不在意。“結果等他來治療時,已經出現不能抬眉、眼裂變大、不能閉眼、流淚、口角下垂歪斜等癥狀。”
不注重休息和飲食導致生物鐘紊亂
面癱,在民間也稱之為“歪嘴巴”“吊線風”,現代醫(yī)學稱為面神經炎或面神經麻痹,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、多發(fā)病,任何年齡均可發(fā)病。張主任表示,中醫(yī)認為面癱的發(fā)生多因正氣不足、脈絡空虛,風邪乘虛入侵,氣血痹阻,經脈失養(yǎng),導致面部肌肉遲緩不收。病因以風邪為主,或為風寒、風熱,或可見風邪與痰瘀相雜等。“夏天,不少市民特別是一些中青年人,不注重休息和飲食,貪涼吹空調,導致生物鐘紊亂,而出現疾病,面癱也是其中之一。”
張主任提醒, 面癱發(fā)病15天以內為急性期,發(fā)病16天至6個月為恢復期,發(fā)病6個月以上為聯動期和痙攣期,也稱之為后遺癥期。周圍性面癱較為輕癥的部分患者能自愈,但自愈率有限,原則上是及時發(fā)現,及時診治,以免遺留后遺癥,諸如面神經痙攣、面部肌肉聯動等。上述兩位患者就是及時發(fā)現,及時治療,通過針灸攢竹、四白、陽白等穴位,找回了“面子問題”。
避免受涼、合理膳食堅持鍛煉、適當休息
雖已立秋,但最高氣溫還在30℃以上,依舊要注意身體防護,避免貪涼。如何預防面癱?張主任建議市民做好以下幾方面:
一、避免受涼。面部吹冷風,受冷水刺激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。運動后、從事體力活動出大汗之后、乘車、洗浴、飲酒、洗頭后不要讓冷風直接吹頭面部,年老體弱及有慢性疾病的人更應注意避免;勿用冰冷的水洗臉;天冷后勿直接貼面膜,應加溫后敷;晚上洗頭后不可以直接睡覺,應吹干頭發(fā)再睡;晚上睡覺時,空調、風扇等冷風不要直吹面部,以免夜間面部受涼。
二、合理膳食。合理的膳食營養(yǎng)可以給機體足夠的能量供給,增強抗病能力。以“葷素搭配,飲食均衡”為原則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,如桃子、葡萄、蘋果、時令蔬菜等供給機體足夠的維生素;多吃魚、瘦肉、豆類等含優(yōu)質蛋白的食物,補充足夠蛋白質。“面癱患者應該忌食生冷、辛辣及海鮮羊肉等發(fā)物以免使面癱加重。”
三、堅持鍛煉。適當鍛煉可增強體質,提高對風寒的易感性和避免病毒感染。早晨及傍晚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,如散步、體操、太極拳、八段錦等健身項目堅持鍛煉,遇大風及氣溫下降明顯的天氣,要暫停。
四、適當休息。面癱的預防和治療期間都應注意休息以養(yǎng)氣血。早睡早起,養(yǎng)成良好的作息習慣,中午午睡,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;少看電視、電腦,避免各種精神刺激和過度疲勞;學會自我心理調養(yǎng),保持情緒平穩(wěn)。
專家介紹
張晨靜,針灸科副主任,副主任中醫(yī)師,第七批全國老中醫(yī)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,江蘇省“非遺”項目“朱氏針灸”傳承人。擅長運用傳統(tǒng)針灸結合現代療法診治睡眠障礙、頸肩腰腿痛、關節(jié)冷痛等疼痛性病癥,面癱、帶狀皰疹等周圍神經疾病,胃痛胃脹、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(tǒng)病癥,尿頻尿失禁、便秘等盆底疾病,對鼻炎哮喘、耳鳴耳聾、痛經、肥胖等疾病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